從智能電網建設到新能源產業蓬勃發展,從電力行業到建設行業,低壓電器在中國已有50余年的歷史,伴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突飛猛進,低壓電器也由簡單的裝配到了如今第四代智能化低壓電器。一步步走來,低壓電器從引進消化再到創新,每一步都顯得尤為關鍵。進入“十二五”規劃時期的低壓電器又將如何發展?行業又將面臨何種挑戰?
“十二五”機遇眾多
在過去的2011年,雖然電力、房地產投資增速下滑,但低壓電器行業受新一輪農網改造和保障房建設的帶動,行業總體生產和銷售較上年仍有較大幅度增長。全面進入“十二五”之后,隨著相關行業以及產業的高速擴容,低壓電器行業可謂機遇眾多。
由于電能80%是通過低壓電器配送或控制的,所以低壓成套設備的市場容量與電力事業發展是緊密相連的,電網建設的投資將為低壓成套設備行業帶來良好的增長。“十二五”期間國家電網在智能電網中電網建設本身以及智能化方面的投資共為1.5萬億元,即每年3000億元左右,這無疑保證了低壓電器在“十二五”期間的穩步增長。
我國“十二五”GDP平均增速目標為7%,2015年我國GDP總量將超過55萬億元。同時,“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提出的宏偉發展目標以及宏觀經濟持續增長的大背景下,固定資產投資、工業生產及總體消費,特別是城鎮人口快速增長必將拉動發電量和用電量的增長。因此,低壓電器未來市場發展空間將持續放大。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表示,到201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健康發展、協調推進的基本格局,對產業結構升級的推動作用增強,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力爭達到8%左右。到202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力爭達到15%左右,吸納、帶動就業能力顯著提高。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將在未來五年里逐步成為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先導力量,這些產業的發展均給低壓電器特別是中高端產品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
房地產行業是低壓成套設備集中使用的行業。2012年,房地產行業暫時進入一個平穩發展的階段,但保障房建設彌補了商品房建設增速的放緩部分。按計劃,“十二五”期間國家要建設3600萬套保障房,住房城鄉建設部公布2012年保障房開工建設目標為700萬套以上,保障房建設為高性價比低壓電器產品提供了良好的市場空間。
四大問題亟待解決
雖經過多年發展,但我國低壓電器行業依舊存在諸多問題亟待解決。
問題一:成本上漲。產品體積大,貴金屬白銀以及銅、黑色金屬、塑料等材料的大量消耗成為我國大多數低端低壓產品的詬病,正因材料受制于國際市場價格,導致低端低壓產品利潤大幅縮水。
問題二:技術創新。我國低壓電器行業技術水平提升緩慢,與國外相比差距甚遠,以近幾年低壓電器產品申請的發明專利為例,外國公司占到八成以上,在低壓電器新技術、新產品不斷發展以及智能電網發展和安全用電日益受重視的大背景下,如果我國低壓電器行業不加大科研與新產品研發投入,不加大基礎共性技術研究,快速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必將阻礙我國低壓電器行業可持續發展,并失去市場競爭能力。
問題三:國內市場被國外企業瓜分。在相應利益驅使下,國外著名電氣行業紛紛搶占電器市場,如施耐德、富士、西門子、ABB等國際知名企業都相繼登陸我國。除了瓜分國內的高端市場外,它們又實施“本土化”戰略,以獨資或合資方式在中國本土設廠,在國內的中端電器市場也占有越來越大的市場份額,甚至還在覬覦國內電器的低端市場。
這無疑對國內低壓電器“低價位優勢”是一個致命的沖擊,最終只能迫使企業在低層次市場夾縫中求生存。
問題四:仿冒和價格競爭。我國低壓電器行業生產企業近萬家,仿冒和價格競爭依然存在,使一般低壓電器產品已處于微利狀態。為了在此殘酷的市場中得以繼續生存不被淘汰,絕大多數企業選擇壓低價格,搶占市場以增加產品在市場中的份額,借此來彌補或適應因產品價格因素而造成利潤過于微薄的困境。
事與愿違的是,企業不但沒有從困境中得以突圍,而相反的是企業又進入新一輪價格戰,繼而重新進入另一番惡性循環的怪圈。當然這種尷尬只能使企業陷入無休止的價格競爭中,而相應的利潤從微薄到再微薄,企業的技術創新也就無從談起,甚至依舊有偽劣產品在低壓電器行業中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