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底,住房城鄉建設部公布“十二五”建筑節能專項規劃(征求意見稿),要求到“十二五”末,建筑節能形成1.16億噸標準煤節能能力。
3月6日,《關于印發住房城鄉建設部建筑節能與科技司2012年工作要點的通知》下發,要求大力推動綠色建筑普及化。
近日,中央財政再次對既有建筑節能工作給予大力支持,共撥53億元資金用于補貼北方既有居住建筑供熱計量及節能改造。
一季度政府持續發力,源于對建筑用能量的擔憂。根據住房城鄉建設部統計,目前建筑能耗占我國能源消費總量28%以上,而按照國際經驗和我國目前建筑用能水平發展,到2020年,我國建筑能耗占全社會總能耗的比例將達到35%左右,超越工業用能成為用能的第一大戶。
一系列相關工作計劃與規劃出爐,意味著作為國家節能減排重要一環的建筑節能,發展必將提速,“大規模推進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的時機已經成熟”。3月29日,住房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的一席話,道出建筑節能未來的勢頭。
作為節能減排社會責任的積極履行者,國家電網公司正積極探索建筑節能管理經驗,在智能樓宇能效管理、能效測評、節能服務等方面展現出專業力量。
探究智慧大樓的技術魅力
云計算,已不是個新名詞,“基于云計算的智能用電商業智能系統”是一種用云計算來實現建筑節能管理的系統,是國家電網公司在能效管理方面的新探索。
“把所有的建筑用能信息放在網絡里,然后將網絡里的計算機虛擬成一臺前所未有的超級計算機。”項目負責人王風雨告訴筆者,管理人員在電腦上輕點虛擬開關,就可管控模型上的燈光、空調、消防等系統。用戶也可以通過各種終端,享受由其提供的用能信息服務。
這項管理系統名為“基于云計算的智能用電商業智能系統”,由國網電科院參與研發,于日前得到中國科學院倪光南院士等多名專家的高度評價。
王風雨向筆者對比了云計算智能系統與普通能源管理軟件的區別,“它的獨特之處在于,可以對用能信息進行分布式采集與存儲、并行分析與挖掘等處理,將大量分散的單棟建筑連接成建筑群,實現整體化的建筑節能”。
普通的能源優化和管理軟件平臺,只能對一個建筑進行診斷,查出誰在使用能源、用在哪些方面、如何改進等情況,“而這套系統則可以對一個小區的所有建筑集群進行能耗的優化和管理,無需對建筑做結構上的節能改造,在建筑節能領域推廣有重要意義。”他說。
據悉,此項目已在甘肅省白銀智能園區試點應用,并通過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組織的鑒定,“根據目前的試用情況,此系統能夠提高終端能源的利用效率3%~5%”。
除了能夠支持建筑節能外,此系統為工業用戶提供智能用電能效分析的意義更加突出。據王風雨介紹,其能為用電客戶制定有序、智能化的生產用能方式提供支撐,對于提高終端能源用電效率、優化電網經濟運行、促進社會節能增效具有重要意義。
擴展節能服務的市場空間
節能服務也是建筑領域節能改造的主力軍。據中國節能服務協會孫曉亮統計,目前建筑領域的項目占合同能源管理項目數量一半以上。投資小、見效快且技術成熟,加上政策支持力度逐漸加大,市場前景光明。
作為節能服務大軍中的成員,國家電網公司下屬20余家節能服務公司在建筑節能領域也在積極拓展市場空間。
北京華商能源管理有限公司、福建和盛節能技術有限公司等都具備照明改造的豐富經驗。后者成立伊始便對福建省電力有限公司舊電力調度大廈的室內照明系統進行了改造,對其5000多盞光源進行照明改造方案設計。“我們選取新型第三代節能燈具LED光源,節能率達67%。”和盛節能總經理吳瑞陽說。
剛剛成立的浙江浙電節能服務有限公司也對建筑節能情有獨鐘。“浙江地區高耗能企業節能潛力已被挖掘得差不多了,建筑領域是我們的新希望。”浙電節能總經理張揚表達出對公司未來發展的規劃,“政府要求‘十二五’公共建筑形成1400萬噸標準煤節能能力。浙電節能公司定會抓住這個好機會。最近,我們正走訪各大型商廈,挖掘合作機會。”
此外,憑借專業優勢,成立能效測評機構也是國家電網公司在節能服務領域的一大亮點。
“早在2007年,我們就已經在建筑領域開展空調能效測評工作,對北京地區典型電蓄冷(熱)及熱泵空調系統運行能效進行了現場測試。”電科院能效測評中心鐘鳴表示,近兩年電科院還對北京地區典型的大型商場、寫字樓、國家機關辦公建筑、工業用戶等開展了能效測試分析與節能診斷工作。“下一步將加快能效測評中心試驗能力建設,提升暖通空調系統、公共建筑等能效測評能力,為國家節能減排提供技術支持。”